来源:m.ttfanwen.com时间:2016.11.25
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小学 姓名:秦宁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造型、创造和合作能力。
2.在欢乐的气氛中体验陶泥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
教学难点: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小工具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具准备:陶泥、简单工具
教具准备:陶泥、简单工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相传我们人类就是由女娲娘娘用泥巴捏成的。欣赏视频《女娲造人》。
泥巴看似平凡,却孕育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动画中的女娲娘娘最开始是用手捏的人物,用手塑造陶泥是最古老的一种制陶技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的需求激发了人们极大的想象与创造欲望。请欣赏我国新时器时代的出土文物。
二、新授
1、欣赏白陶鬶
出土于山东日照县,是一件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
2、欣赏陶鹰鼎
高35.8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只敛翼伫立的苍鹰,鹰的形状与器物造型浑然
一体,鼎腹塑为鹰强壮敦实的躯干,器口开在鹰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鹰首,其尖喙、勾啄和炯炯有神的一双巨目增添了威猛之感,双翅后收构成鼎之中后部,充满浑厚的体积感。尤为奇特的是,鹰尾下垂落地,与粗大的双腿做成陶鼎的三个支足,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增加了器物的容量,还进一步加强了整体器形的稳定性,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其造型构思之奇巧,令人赞叹。陶鹰鼎整体造型简洁,古拙质朴,周身素面未加纹饰,虽体量不大,却仿佛蕴含着一种充盈的内在力量,令人感到桀骜猛厉的气势,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气质。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
3、欣赏古代到现代陶艺的发展历史
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请欣赏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陶制品花样越来越多。这些器物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三、教授技法
(一)了解常用技法
1、老师这里有两件陶泥作品,请你欣赏一下,你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呢?
2、那另一个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呢?
3、那怎样才能让它变的漂亮呢?
4、这件漂亮陶泥作品图案上的点和线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呢?
5、揉和搓是做陶泥作品时常用的方法,还有哪些基本方法?
出示常用技法:压、揉、搓、捏等
教师:请你想一想,小手压压,压成什么?小手揉揉,揉成什么?那搓呢?
(二)了解造型方法
教师:老师手中有一个用搓成的长条做成的小器物,请你看看和图上的哪种方法一样?
1、泥条盘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或粗或细的泥条在造型表现时有着很大的灵活性,盘制的造型富于变化,不需特别复杂的技术。
运用盘条法,会在接口处留下一道道自然的线条,显示出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独有的质朴、粗犷,体现了泥条造型的独特美。
2、泥板成型法
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
泥板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间接、明快。制作时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木板一样来成型。
3、徒手捏制法
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 一样原始、简单。它是最简单的练习做陶的方式,它加强我们对泥土的感觉,激发创作欲望和想像力。
四、欣赏学生作品
六、教师示范,布置作业。
老师来制作一件作品,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整个制作过程。在制作前,首先要想好你要制作的作品的外形和大小,想好了就可以开始制作。
1、提示学生和泥。
2、粘贴部位可从内部用牙签固定。
3、各个部位要均匀,以免开裂。
4、作品要阴干,避免暴晒。
七、学生作品展评。
八、欣赏陶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用陶瓷来装点生活,一件精致的陶瓷,虽然不像其他饰品那样惹眼,却能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美感和艺术享受,充满温馨典雅的生活气息。
《水花花,泥巴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踩雨”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水花花,泥巴巴》这首歌曲抓住这一特点,用简练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一群山里孩子雨中嬉戏的生动画面 。歌曲节奏比较规整,旋律也容易上口,歌中象声词的运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孩子们踩雨时的“情”与“景”。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并从歌曲中感受踩雨的情趣 。
2.通过欣赏《雨中曲》歌舞片段,体会雨中的乐趣并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更好地表现歌曲。
3.通过演唱、欣赏、律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小山娃们乐观、勇敢的品质,从而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用稍快的速度、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声音演唱歌曲,并能通过听、唱、动等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掌握休止符、附点节奏以及大跳音程,感受其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电脑、电视机、板书、课件等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整体听唱法、分句模唱法、比较法、手势高度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交流冰心的诗歌《雨后》,播放歌曲《水花花,泥巴巴》伴奏作为背景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一、 创设情境——激发“踩雨”情
1、师生问好
2、师:刚才在课间,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其实打心眼里喜欢下雨天,喜欢在雨中玩耍,踩雨、踩水塘,不亦乐乎!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个小朋友的快乐瞬间,你瞧!(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木琴独奏《小松树》作为伴奏音乐。)这群赤脚的小娃娃,在雨中追逐、嬉戏,正如冰心奶奶所说,快乐得好像什么一样?(神仙一样)
二、 感受歌曲——体验“踩雨”情 师:其实,大人们有时也难以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在雨中手舞足蹈呢!(出示图片)同学们想不想也来过一把踩雨瘾?(生答)哎呀!天色突然暗沉了下来!轰隆隆的雷声响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出去踩雨吧!
1、组织学生用跺脚的方式营造踩雨的情境。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同学们一起按照这条节奏来踩踩看? 2/4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 X — ‖
(课件出示并学习歌曲里的节奏型,复习二四拍的含义及其强弱规律特点,组织小朋友口读节奏,用拍手拍肩的方式打固定拍。)
师:踩着踩着,很多小朋友们就情不自禁地想要把水花溅到小伙伴的身上了!你瞧! 2/4 X X X ︱ X — ︱ X X X ︱ X — ‖
(教师做脚步动作,踩的水花四溅)
2、带入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唱一唱这几个乐句。 师:老师有个建议,如果我们边唱边踩岂不是更快活?(出示调号、拍号以及含有象声词的乐句) 瞧!老师为这两条节奏加入了旋律,小朋友一起跟着老师用“啦”来模唱一下旋律吧!老师唱一句,小朋友们学一句,好吗?(出示三句含有象声词的乐句) 3 3 3 3 ︱ 6 6 6 6 ︱1 7 1 ︱ 6 — ‖
噼啪 噼啪 噼啪噼啪 小 脚 丫 7 7 7 7 ︱ 6 7 3 3 ︱7 6 7 ︱ 3 — ‖
踢踏 踢踏 踢踏踢踏 像 小 马
3 3 3 ︱ 6— ︱7 7 7 ︱ 3 — ‖
噼啪 噼 啪 , 踢踏 踢 踏
(前两句引导学生边用脚掌拍打地面边歌唱,唱出水花溅起时的轻快感,后两句跟前两句比较不同,教师通过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唱出由弱到强的感觉;提示学生注意演唱时声音的高位置。)
3、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小朋友们唱的真投入!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快乐的娃娃正在尽情的享受着雨中的乐趣!汤璧辉伯伯和张成富伯伯为我们创作了一首歌曲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歌名叫——《水花花,泥巴巴》。(出示歌名)一起用快乐的声音来朗读一下歌名吧!(出示词曲作者板贴)
(师范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美。 师:歌曲能把你们激动、快乐的心情表达出来吗?(生答)有谁听到,是谁在雨中那么快乐?(一群山里的孩子)
三、 体验歌曲——歌唱“踩雨”情
(一) 了解歌曲
师:是啊!山里的娃娃们踩开一路水花,虽然溅得满身泥巴,但是他们的歌声中却充满了快乐!下面,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贴,并引导学生按节奏一起说出歌词内容。)
(二) 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1) 分句模唱第一段旋律。
(2) 组织学生自己用“啦”模唱一遍。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乐句并针对练习。
师:有没有哪个小朋友发现,刚才我们哪里出乱子了?
(4) 尝试带入歌词进行演唱
2、针对难点乐句进行练习。
师:谁来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的哪一句最优美、最能表达快乐的心情?(生答,多媒体出示歌谱)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一句,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这一句呢?
啦 啦 ︱ 啦 啦 ︱啦 啦 啦︱啦 –” ,借助手势高度先唱歌谱体会旋律起伏,唱好大跳音程,并引导学生用更连贯舒展、更快乐的声音和情绪来演唱,对比体会并表现出附点节奏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小朋友答不出附点节奏,老师直接引导:不知道没关系!老师来告诉你们,不过下次可不能忘记哦!)
师: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吗?
(象声词部分要唱的更轻快 ;“风不怕,雨不怕,雨中跑着勇敢地小娃娃”唱得更坚定、更勇敢;“山里的孩子上学去,踩开一路水花花”要唱的更调皮、更快乐等。分别唱一唱。)
3、尝试跟琴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师:山里的孩子们勇敢、坚强,相信我们也跟他们一样优秀,下面,我们来再完整地演唱第一段歌词,唱出他们的快乐和勇敢,好吗?
(加入前奏,教师用稍慢的速度进行钢琴伴奏并对学生的歌唱作鼓励性评价。)
4、组织学生第二段歌词与第一段的不同之处,并按照节奏读一读歌词。 (“大步跨”“泥巴巴”“你笑我”等)
5、组织学生完整演唱第二段歌词,并针对结束句进行艺术处理。
(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段的结束句采用了重复的创作手法,强调了小山娃快乐、乐观的情绪,第一句“我们都是快乐的小山娃”要唱的轻松活泼些,第二句要把快乐的情绪告诉全世界,力度更强;引导学生唱好最后一句“小娃娃”,要喊出来唱,体会休止符所表达的音乐形象,将快乐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师用范唱和手势进行引导,板书画出渐强记号。)
(三) 艺术处理
1、 讨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更好?
(调整速度,采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更能体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出示速度情绪板贴;提示学生咬字要更清晰。)
2、 引导学生用稍快的速度、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声音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整
首歌曲。
师鼓励性评价:下面,我们调整速度,用最快乐的表情和声音完整演唱整首歌曲,好吗?(提示学生间奏)
师:唱的真棒,老师觉得你们仿佛就是这群可爱的山里娃!
(播放歌曲伴奏,教师指挥学生演唱。)
三、 拓展表现——舞动“踩雨”情
师:小山娃们不畏风雨,勇敢、快乐的雨中奔跑着去读书,一起来看看这位叔叔正在干什么呢?
(欣赏美国音乐舞蹈电影《雨中曲》)
1、提问:这位叔叔在干吗?(在雨中玩水,尽情的舞蹈等)有谁看出这位叔叔跳的是什么舞蹈吗?(生答,师评价) 2、教师简介《雨中曲》:这位叔叔跳的可真带劲儿!这是一部美国的影片,片名叫《雨中曲》。
3、集体歌表演
师:老师有个建议,我们也来加上我们自己的动作,像这位叔叔一样,用肢体来表达我们雨天的喜爱与快乐之情,好吗?一起想想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呢?
(1)组织学生针对几个乐句,根据歌词内容做一些简单、俏皮的动作,可以请个别小朋友示范表演。
(2)全班尽情歌表演
(播放歌曲伴奏《水花花,泥巴巴》)
师: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谁能到前面来歌表演?(选几名刚才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到讲台前)我们全班一起用最动听的声音、最快乐的表情和动作尽情地来一次歌表演,好吗?
(师生一起歌表演并鼓励性评价:我们的音乐教室已经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四、 课堂小结——学习“踩雨”情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水花花,泥巴巴》,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像小山娃们一样,勇敢、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好吗?(生答)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安静有序地排队离开音乐教室吧!同学们,再见!
(再次播放歌曲《水花花,泥巴巴》,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有序离开音乐教室。)
+ 更多类似范文